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师天地 >> 德国之行 >> 正文
埃尔福特之行(四)
[来源:郝琼 | 作者:郝琼 | 日期:2013年4月1日 | 浏览1755 次] 字体:[ ]

第五天(学习感悟)

都说德国血统是欧洲血统中比较高贵的血统,这些天我深深的感触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不经意中流露的那种温儒与谦逊。无处不在,在路上、车上、餐厅、教室凡有德国人的地方,都会有他们自然的温笑、不卑不亢的礼貌风度、同一种声调的“Danke”。在德国的教育机构更是如此。如沫春风的课堂、严谨的教学态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竟然在德语和汉语中间架通一道可以灵犀的桥梁,原本枯燥格式化的教学理论竟然也像埃尔福特的天空蔚蓝了。

因为欣赏,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平等;因为平等,所以发展。为了表达Just先生在课堂上带给我的触动,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我送与了他一幅关于长城的秋景画,当他真诚的用双手接过画时,双眼中跳跃着的激动,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无界,教育的无界。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行为导向为目标的项目教学法在企业中是如何实施的。尽管语言的障碍无法诠释很多方法的真正意义,但是教育魅力在于它人格的魅力。其实他们的教育法自2003年起就开始道教式的传授到中国,以中国人的聪明早已将这套理论运用得出神入化。从他们的教学模式中,双方行为导向的终极目标区别这么大原因的诊结仍然是人的问题,以人开始以人区分最终将以人而止步不前。这里的人不是指“教育者”我们,而是指我们的被教育者“学生”。114的比例与141的比例是无法权衡的,他们的教室永远不会超过14张课桌,因为他们的教师不是神仙,他们的法力不可能鞭及到那么学生。反之,我们是不是可以自诩为神仙呢?当然,人多是中国引以为自豪的资本,我们不能说是一种过错。所以我除了感悟仍然还是感悟。

小组分配法,是项目教学法中既能解决人多问题又能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我一直纠结有太多的“南郭”先生,而让自己有愧于自己的教育;有愧于学生,有愧于他们的父母,有愧于学校。今天的学习终于让我释然,姜大源教授说得好“方法论远比方法重要”,这也许就是理论的魅力。面对“南郭先生”的问题,Just是这样解释的,在小组工作学习中,干活的与不干活的,都应该得到相同的分数,同样都应该拿到相同的报酬,这就是一种团队协作精神,当然这更是一种社会需要。这种现象全世界都有,我们不应该有什么疑问或是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们这些国内教师当中一直都很沉重的问题,居然从他们那里得到释然。我想这才是我们此行真正的目的,现实无法改变,理念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教育。相信一定让我们这些职教人的思维染上一抹新绿,让我们的某些抑郁挣脱出自卑的泥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