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职教 >> 发展之路 >> 正文
强化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产业
[来源:本站 | 作者:路典清 | 日期:2015年9月23日 | 浏览1504 次] 字体:[ ]

 

强化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产业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我校作为本市唯一一所职业学校,从一所普通中学到独立的职业高中,从单一的专业培训到集团化办学,从县级职业中专到省级示范、国家级重点,办学30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产业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态势。随着省级集中工业园区的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加快,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园,特别是生物化工、现代农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职业学校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这些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熟练技术工人,职业学校理所当然承担着企业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几年来,我们立足本市经济发展实际,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一、借鉴经验,找准关键。
    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分批组织教师到宁乡县职业中专、醴陵陶瓷烟花职业学校、湖南工艺美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学院,以及常德市内的桃源职业中专等职业院校进行了学习考察,我们的共同感受就是:这些学校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当地区域经济衔接紧密,政府舍得投入,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强,特别是校企合作、对接产业有特色。醴陵陶瓷烟花职业学校几年前还是一所濒临倒闭的职业学校,通过短短的努力,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堪称奇迹。从该校的名称就可以看出,陶瓷、烟花既是专业品牌,也是当地的两大龙头企业、两大支柱产业;宁乡县政府2009年投资2个亿,划地200亩,依托当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新区,新建了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成为了该县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他们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就是坚持了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
    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有优势,有特色,但也有一定差距和不足,除了生源规模、办学条件、资金投入等外,关键是我们在校企合作之路上,走的不远,拓得不宽,还没有真正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往往表现出的是学校单方面的热情和企业一方的信心不足,有点“热脸挨冷脸”。为了避免这一尴尬,近两年来,我们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主动“走出去”,寻找学校与企业契合点,结合自身专业实际与地方产业特色,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另一方面学校主动“请进来”,寻求双方利益结合部,把企业引进来,先后与中联车桥、中沃集团、新合新生物、鸿鹰祥生物、龙腾生物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政府引导,搭建平台。
    “政府引导,部门参与,校企联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领导多次来校调研,对职业教育如何为园区产业发展服务提出了很高要求。由政府引导,市工信局牵头,先后多次邀请中联车桥、新合新生物、鸿鹰祥生物、龙腾生物、中沃集团、湖南润农等本市多家企业的老总来校座谈,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和用工需求问题,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013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津市市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每年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我市企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为支持生物化工产业园发展,2013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指示职业学校申办“生物化工”专业,专门为本市生物化工企业培养人才,政策上给予“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的倾斜,凡是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均享受免学费、免书籍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补交通费的“四免一补”优惠政策。在政府协调,市工信局、劳动局、教育局、学校及三家生物企业共同参与下,该专业申办、招生、多方协议签订等顺利完成,去年9月,正式开班学习,首期招收40名学生,培训2年后直接进入上述企业就业。该专业运行以来,校企联系紧密,态势发展良好。与此同时,去年上半年,学校还与本市中联车桥、自来水公司、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签订了用工协议,并为他们输送了20多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校企合作初见成效。
    三、创新模式,灵活拓展。
    针对所设专业特点,学校选择与企业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探索广泛的合作领域,实现从近期合作向长远合作转变,从满足企业暂时性、松散性合作关系转为稳定性和紧密性关系,实现互相支持、优势互补。
    一是接受“订单”培养。这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挂钩,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急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根据专业的综合实力,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与中联车桥、新合新、鸿鹰祥、龙腾等生物科技企业沟通协商,明确双方职责。学校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上述企业就业。
    二是开展“顶岗实习”。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对在校学习二年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待就业,把毕业实习安排到企业,把实训课堂“搬到”企业单位,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学校还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与中联车桥、中沃集团等企业已有多年的合作经验。这些基地不仅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也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几年来,我们与中联车桥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输送了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三是实施工学交替。这是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就是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合作企业接受技能训练,缓解了学校实训条件的压力,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每学期都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深入企业下车间参观实习,帮助学生从细节做起,从爱身边的人、爱企业开始。同时,还专门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来校,宣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实习成为了教学的延续。
    四、诚信合作,实现“双赢”。
为满足企业需要,学校不断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一是依托基地,开展多种培训。几年来,我们加强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机械、电子、服装等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现有的专业设施设备,不仅为企业培训了技能人才,还为企业进行零部件等来料加工。机电、服装分别成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专业。此外,我们还开展了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社区下岗职工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道路交通人员培训等。既服务了本地企业-,又服务了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二是推进教改,强化课程建设。根据专业设置和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推行了项目化教学,实施了分层分类的文化专业课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与企业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编写符合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是产教结合,共建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学校一方面聘请了企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下岗工人担任专业教学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加大在职专业课教师培训提升,几年来,共培养了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有3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有30多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学校还定期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当工人,教师当师傅,共同感受企业生产实践。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新课程改革,推进产业化经营服务,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使教育教学成果真正与企业相结合,力求“产教结合”,推进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中的应用。

 


责任编辑:bgs